政协论坛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协论坛 > 正文

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共识的内涵要求

更新时间:2021-03-30 16:15:21点击次数:48933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处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凝心聚力的第一线,要切实履行职责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目前凝聚的“共识”具体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党和国家事业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人民政协广泛凝聚的共识是具有统一战线特色、围绕圆心和主轴所形成的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再到文化认同,从执政党引领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步扩大的公约数。

以执政党建设凝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共识

人民政协主要通过打造多样性交流交融的平台和借助不同的协商形式凝聚和达成对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共识,这种共识是在承认、保护、尊重差异前提下达成的共识,其实质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同党派、民族、宗教、社团以至全球华人在客观层面往往会呈现出复杂的利益与价值格局,但共同的文化血脉必然存在“交叠共识”,如何能够引领这种“交叠共识”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达成最大的政治认同,是人民政协努力的方向。因此,凝聚共识说到底考验的是党的执政能力、政治引领能力。

人民政协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引领的历史,是一部政协党组织和广大中共党员团结政协各参加单位、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历史。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深化改革不可能形成共识,甚至把形成改革共识说成是伪命题。不错,现在党内外对深化改革思想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但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坚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认知的。”党中央时刻把握改革脉搏,保持坚强的战略定力,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政治引领力,在凝聚共识中起着领导核心功能。人民政协要广泛凝聚共识关键也在于各级政协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引领。通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各级政协党组在政协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协组织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善于将中共党员委员的力量组织起来、发挥出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国家共识

当前,百年来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是对世界各国治理能力、制度体系的有效检验,中国在这次应对中,展示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和高效快速的执行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上下齐心、共同抗疫的团结精神是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和制度自信的直接反应。防控疫情是一场举国之战,国家是国民的坚强后盾,正是对“举国之战”国家共识的强化,让中国人民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中国能够快速控制疫情,也是受益于这个共识。

凝聚国家共识,意味着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的时代认知,进而增强对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今天,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已经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同样也是凝聚国家共识的有力支撑。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对抗型政治的“同心圆”政治格局,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国家团结、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融合的国家秩序和集中与民主、秩序与活力有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这一“同心圆制度安排”通过广泛、多层、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制度体系的包容和弹性,通过人民政协制度运行、民主程序和有效工作实现党委政府—政协委员—界别群众的有效沟通联结,实现了广泛凝聚国家共识的平台、桥梁和纽带功能。

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增加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权利意识、民主诉求更加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统一战线面临的新形势对人民政协团结和吸纳不同政治和社会力量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在代际更替的背景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认同挑战难度不断加大,迫切要求人民政协深入拓展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空间,切实承载起我国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吸纳、协商、整合各主要群体利益诉求的常态化互动通道,以政协协商联通社会协商,以凝聚国家共识贯穿民主制度运行过程,将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的行动合力。

以中华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海内外共识

人民政协因其典型的统一战线组织特色,不仅是党外人士占大多数的政治组织,而且是具有广泛政治包容性的团结港澳台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制度平台。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政治认同也会有差异,但“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中华文化共识是人民政协凝聚差异、扩大华人华侨团结面的深厚根基。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智慧标识,无疑是各界别委员及其所联系人群汲取文化营养、强化情感认同、增进文化共识的丰富资源。

随着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政协组织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球治理体系终将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变革背景下,中国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人才优势,全面构建上下联系、内外统筹、官民并举、灵活多样的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华文明包容和平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霸权,推动形成“人类共同价值”,增强海内外国际共识。

(作者王江燕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人民政协报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