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委员精彩发言 | 郑思海:着眼城市发展“软实力” 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改革

更新时间:2022-02-07 16:17:20点击次数:121917次

郑思海委员代表农工党保定市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做出了“打好绿色发展主动仗,聚焦绿色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作为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行业应当充分发挥血脉功能,推进绿色创新改革,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信贷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逐步丰富,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支持绿色发展动力不足。银行业对较为熟悉领域形成了行业偏好,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系数大、收益较低的问题,使银行机构不能及时调整重点支持对象,绿色信贷成效并不理想,以我市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相对较多的中、农、工、建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底,绿色贷款余额中行11.71亿元、农行33.71亿元、工行24.30亿元、建行43.44亿元(全部贷款余额及占比分别为400.06亿元、2.9%;477.67亿元、7%;946.80亿元、2.6%;662.99亿元、6.6%)。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不足,信贷资金更倾向于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环保节能企业,例如高碑店仓卓仓储物流、深能保定发电等,针对中小型环保节能企业和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据了解,除工行正在探索“贷+债+股+代+租+顾”全口径融资产品组合外,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单一,其他直接融资类绿色金融产品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

(三)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完善。我市企业与环保、发改及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部分绿色金融进入实践阶段的金融机构,也多停留于具体经营层面,未有效落实组织保障、信贷政策、人才保障等;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对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补偿政策、激励机制;绿色标准和统计监测制度尚未完善。

二、对策路径

(一)强化绿色金融供给和设施建设一是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鼓励支持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等专营机构,创新设计绿色金融产品并推进发行,为绿色发展提供特色化、专业化服务。二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结合我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及比较优势,调配信贷资源,及时响应绿色产业融资需求。三是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绿色信息评估,为企业增信。大力推广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提高绿色支付结算比例。

(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一是创新绿色信贷模式。扩大专利权、知识产权、商标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应收账款、保单等抵质押(担保)贷款和“无缝续贷”“互联网+金融”、绿色支付等覆盖面,争取投贷联动、债转股、债股结合等创新试点等。二是开展绿色直接融资。建立上市挂牌绿色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各类证券市场上市、定增、发债,开展并购重组或股权投融资。三是完善绿色保险模式。深化保险参与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险、食品安全险、绿色建筑保险、家庭农场综合保险等绿色保险覆盖面,创新绿色保险新产品。四是支持设立绿色基金。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子基金的方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并进行市场化方式运作促进绿色企业发展。五是发行绿色债券。支持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引导符合条件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积极协助长城汽车向省申报成立氢燃料电池汽车商用车金融租赁公司。

(三)完善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强化金融系统和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二是统筹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出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的增量奖励,以及贷款贴息、风险分担等激励政策。三是探索构建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和统计系统,制定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的标准和规范。四是积极培养环保技术与金融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创新型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深化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合作,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五是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分析研判绿色金融风险形势,形成防控合力。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农工党保定市委副主委

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副院长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