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委员精彩发言 | 高霄: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进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更新时间:2022-02-07 16:00:33点击次数:31506次

高霄委员代表民建保定市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将“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聚焦发展第一要务”的首要举措,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创新既需大企业勇担重任,也需中小微企业积极跟进。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5年4151家跃至当前的11206家,年均增长1000家以上,数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规模上看,营业收入2000万以下占89.6%,2000万-5000万占6.4%,5000万-1亿占2.2%,1亿-2亿占1%,2亿以上仅占0.8%。

一、面临问题

(一)人才供给支撑力不够。受京津石雄等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域外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受创业环境、发展空间及薪资待遇、医疗教育等因素限制,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现象突显。现有人才结构欠合理,高端技术人才和优秀技术工人占比低。本地人才留保意向弱,17所驻保高校年均毕业生5万多人,但留保率仅为17.6%;2021年保定籍留保就业,农大占44.88.%,河大占42.3%。

(二)产业配套与科技创新融通机制有待破题。整体来看我市创新平台发展滞后。目前,我市共有重点实验室78家,技术创新中心287家,但实验室与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水平不高,产业配套不齐全,产业链不完整,研发成本高。

(三)产业化进程不确定性风险较大。我市产业研究院共18家,但受政策导向、资金保障、地区产业规划等因素制约,研发进程迟缓。以大学科技园为例,电气类企业100多家,因产业配套不齐全、产业链不完整,研发、设计、组装、销售等环节脱节情况严重,产业化进程受到制约。

二、举措建议

(一)打造“大”人才环境,多措并举吸引人才。一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优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当前谋划的区域医疗中心和1530教育工程尽快落地见效,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采用“揭榜挂帅”“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保定籍外地企业家、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动态梳理我市发展中短缺和亟需人才链条,组建专门引智育才队伍,健全人才建设成效评价与奖惩机制。建设双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普惠性生活服务等设施,推动生活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三是充分挖掘驻保高校人才潜能,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毕业生热爱保定、扎根保定的感情与热情,保证基础人才和高端人才持续供给。

(二)推进共享机制,构建多元配套环境。一是成立实验室共享联盟。目前驻保高校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7个,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协调,鼓励高校提供实验设备与智力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落地项目,实现财智共享,以上海为示范性榜样,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校企有效融通。二是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建设科技服务聚集区,大力发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业投资、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人、专利代理人、科技评估师等专业化队伍,提供全链条服务。三是做好企业初创项目指导,为初创团队提供项目咨询和评审服务,提高项目和创新的成功率。

(三)支持研发投入,用好国家和石保廊等系列政策。一是率先落实中央新出台的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100%返还政策,并改次年返还为当年第三季度扣除,这类似于深圳新近落实的“科技创新券”做法。二是重点做好石保廊政策集成和分类,提供一站式查询,让企业充分了解并利用人才激励、创新激励、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系列优惠政策。三是解决项目落地中的生产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运用好税费减免政策,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种子基金、投贷联动和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四是构建从微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从单一企业到各种园区及孵化器等覆盖面全、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建立常态化评价机制。

(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允许试错的创新发展氛围,加大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力度。将鼓励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融入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基因,在全市发展战略中选好创新方向,改善创新效果,凝聚创新共识。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民建保定市委主委、保定市政协副主席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主任


界别

民建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