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委员精彩发言 | 王印松:发挥“双电”作用 助力打造碳中和产业之都

更新时间:2022-02-07 15:53:30点击次数:31174次

王印松委员代表民进保定市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党晓龙书记在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中指出,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形成“全国碳中和产业之都”。当前,保定国家高新区正全面启动130平方公里的“生态电谷、低碳新城”规划,同时地处保定的华北电力大学拥有较好的学科、人才、科技集成优势。我们认为,打造“碳中和产业之都”,应充分发挥中国电谷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双电”作用。

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产业培育带动力不强。我市“中国电谷”虽集聚了从事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的相关企业430余家,但是单体规模都较小,产值主要集中在十万到千万级别;当前区域间竞争已从单纯的投资、产出、政策等方面转变为科技、人才、市场等全方位竞争,而我市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些都成为竞逐“双碳”核心赛道的短板。

(二)科创平台及专业人才支撑不足。我市目前有技术创新中心287家,而有关“双碳”的科技创新平台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同时未来转型发展所需的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对人才吸引和集聚能力偏弱,转型发展所需的专业科技人才存在一定缺口。相较宁波,预计五年内将争创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引进培育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名以上。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我市在政府实施管制性政策、通过市场提供引导性政策及增强社会行动能力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标福建,2016年获评国家绿色制造企业仅76家,之后出台多项扶植绿色制造体系相关政策后,24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一)实施产业体系重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支撑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电谷”应以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为支柱,新能源产业以英利、国电联合动力、华翼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太阳能、风能两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电网产业以中科院电工所、保变电气、四方三伊、风帆、中铁电工为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形成智能电网全产业链的产品聚集区;另一方面,依托华电优势,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碳减排领域可围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开展技术创新;碳零排领域可加强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和电能替代技术等研究;碳负排领域可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系统碳汇等技术研究。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增强校企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华电保定校区每年招生规模约为本科生3200人,研究生1500人,可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以碳中和为特色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引导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投入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精准地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急缺人才;可发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深度推进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采用学校与多家储能产业链内龙头企业共建的“1+1+N”模式,建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育机制。以创新和完善“碳中和”专业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为突破,建立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队伍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动态优化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专家、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端科技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发展和激励制度。

(三)强化相关政策落地,健全人才智库体系。一是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加大对能源电力关键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国家、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对实施基础技术创新、产业链培育配套和兼并重组等项目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依法保护新能源产业发展合法权益。坚决杜绝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相悖、阻碍能源电力创新发展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广泛开展政府与高校、能源电力企业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打造新型智库体系。围绕“碳中和”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主要路线等开展政策研读、战略咨询、评估监测等活动,增强智库产品与决策实践的黏度,发挥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先导性作用。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民进保定市委主委、保定市政协副主席

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主任


界别

民进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