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 正文

冉庄地道战遗址

更新时间:2018-12-10 11:28:38点击次数:4987次

    1941年初,冈村宁次调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他纠集13万兵力,分13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报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他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在区内反复“清剿”抗日武装,摧毁抗日组织。敌人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八路军的活动,使冀中军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英勇的冀中军民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地道战。冉庄地道战遗址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地道战是在与日寇的斗争中逐步发展完善的。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残害,人们最初挖的是单口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又叫“蛤蟆蹲”。这样的洞被敌人发现后,受到损失极大。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后来,又把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无论双口洞还是多口洞,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人们又把地道和地面的射击孔、地堡、高房工事结合起来,成为可以打击敌人的地道。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8月。聂荣臻元帅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当时,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展出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工具,民兵作战使用的武器,烈士遗物等。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共同投资258万元,对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更新了陈列展览;新建停车场1000多平方米;出版了《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地下烽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等书籍及简介,达到省规定的基地建设“五有”标准。1997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0年新建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位于冉庄村南,占地24亩,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新馆增添了互动设施,还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向游客立体式再现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游客在这里可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教育”。新馆于当年9月2日开馆。开馆当天,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启新仪式”。

    走进冉庄,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5千米。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来源:保定市政协文史委


(编辑:保定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