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0-12-24 09:42:02点击次数:57700次

发布时间:2020-12-18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1、“十三五”时期保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的五年,是保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大战略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市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变化,顽强拼搏,奋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7%;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服务保障支撑雄安新区取得明显进展,交通、生态、产业对接合作率先突破;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项目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压减到50个工作日,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外资外贸取得新进展;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9个贫困县全部高标准脱贫摘帽,20182019连续两年在国考中获得“好”的等次;强力实施铁腕治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46.3%52.9%,主要河流进入白洋淀水质全部达到IV类标准;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稳定安全形势持续巩固,首都政治“护城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成功承办了河北省首届旅发大会、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第23届世界被动房大会等重大活动,保定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等殊荣。“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新时代保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期、变革期。总体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主要面临六大新趋势:创新对发展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最终需求带动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全球经济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的态势日益凸显,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加快日益凸显,非经济因素对开放的影响日益凸显。从保定自身看,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承接疏解机遇,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带来的辐射带动机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引擎带来的临空经济和开放发展机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来的创新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保定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县城建设品质居全省后列,城镇化率较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营商环境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力度不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求新求变求突破。

 3、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保定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我市与雄安新区共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保定和平安保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保定,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保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保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保定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协同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11258总体要求,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加快建设品质为先、宜居宜业新保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定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日趋凸显,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攀升,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全方位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市场机制最活市、改革探索领跑市,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方面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城市发展地位持续巩固,主城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县城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推进,县改市、乡改镇、村改居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前列。

 ——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保定大地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化保定”品牌进一步叫响,在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进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天蓝、地绿、水清、城靓、村美的生态环境基本展现,在落实“两山”理论,促进环境改善方面走在前列。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改善。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有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首都政治“护城河”更加牢固,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保定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建设人民幸福美好保定取得较大进展,在公共服务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三、深入推进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6、着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第二战略支点”。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北京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与北京产业链对接,着力加强与中央企业、京津企业的对接合作,引进一批与京津产业相配套的项目,重点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积极推动我市数据服务、氢燃料电池汽车、生命健康、电力智造、都市农业、被动房、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总部、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科技专项在我市落户兴业。精准对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文旅、体育资源,通过托管、共建、合营等方式开展合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建设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国家植物园和非遗小镇等重点项目。

 7、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发挥我市位于环首都核心功能区的优势,加快推进保定与北京、雄安在协同创新、产业联动、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城乡融合、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着力加强“雄安协同保障高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保、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规划与雄安新区的对接,加速推进服务支撑雄安的路网、电力、建材、绿化、防洪、白洋淀上游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动与雄安新区错位、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强雄安新区周边协同发展区域有效管理。

 8、完善协同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京津雄保对接合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常态化联系。探索建立与京津雄政策共享、财税分成、生态补偿、标准互认等机制,着力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企业、中医药企业跨区域资质互认问题。继续深化跨行政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京津雄统一的排放标准、油品供应、车辆通行、人才流动、就医结算、社保转移等政策体系。

 四、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资源对接联动,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创新保定”和“人才保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9、增强人才汇聚能力。加快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落实“人才十条”等引才激励政策,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重视“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采取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政策,满足企业需要。进一步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推广院士周末工作坊、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进人才的做法,吸引更多人才为保定创新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使外籍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

 10、加强创新资源优化利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创建步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着眼我市主导产业,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重视发挥我市“大学城”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建立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加大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11、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用好北京、天津等高端创新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共建一批重点科技园区。与中科协一起办好创新驱动论坛,全力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建设。推动京雄保技术市场一体化,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新格局。

 12、高起点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吸引知名科技企业在保设立研发总部和设计中心,吸引著名高校来我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供给。把华北电力大学创新平台、中国农大涿州国家重大科技设施、深保科技园、深圳湾等园区建成科技创新的中心,增强创新资源汇聚能力。推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加快发展,提升创新带动能力。

 13、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扩大科研自主权,提高科技产出效率。继续推动高水平、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创意、创投、创客“五创联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上,深入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产业强市倍增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加快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高地”。

 14、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场景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化、标准化战略,推动质量革命,全面打响“保定制造”。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1+3+3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健康三大优势产业,倾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推动被动房、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5、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产业链重构和我市与北京产业链对接,加快锻长板补短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支柱产业,开展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构建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引导企业统筹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大力度实施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产品焕新,推动质量进步。推动区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引导各县(市、区)对特色产业补链强链,成区成片、成群成链。

 16、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超前布局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部署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等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利用,找准切入点,精准定位数据服务、太赫兹、氢能产业、服务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率先打造一批初具规模和体系的未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康养、医疗器械、生命与生物工程等产业。着力发展氢能产业,积极开展氢能在公交、物流、重卡等领域示范应用,打造全国氢能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17、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中介、会展等服务业竞争力,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与京津金融对接,争取更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保定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推动金融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商贸、休闲旅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产业等服务业质量,大力发展康养服务业,着眼北京老年群体,发展一批医养结合的高品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养基地,建设一批康养小镇。

 18、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强化特色兴县理念,实施“县域实力倍增计划”,继续紧扣产业主线,着力发展安国中药、高阳纺织、白沟箱包、曲阳雕刻、望都辣椒、蠡县裘皮、满城生活用纸等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县份全覆盖,打造更多百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千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企业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全力培育立县立市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现有高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翻番、规模翻番。

 19、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改造提升,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大规模定制技术,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制造大市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全方位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数字平台型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整体性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依托北京建设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机遇,加强对接合作,大力发展数据服务外包,积极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数据加工、清洗、标注业务落地,将保定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数据服务中心和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基地。

 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扩大内需这个国家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20、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争取主动。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节点作用,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配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断点堵点。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供给,以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适配国内市场。发挥我市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大力开拓京津市场,通过政企联动、产销对接,提高产品在京津市场占有率。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21、加强投资和消费拉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大力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两新一重”建设。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省级经开区和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升级,积极培育教育、文旅、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倡导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和“互联网+”消费生态形成。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培育新零售标杆城市,发展夜经济。提升乡村消费,激发农民消费活力,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

 22、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交通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化、全覆盖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成雄忻高铁、京雄商高铁、石雄城际保定段和京雄高速、荣乌新线高速保定段,以及R1线轻轨延伸到保定东站等工程建设,共建“轨道上的京雄保”,启动清(苑)魏(县)高速保定段建设。积极谋划城市地铁、郊县轻轨、张保沧铁路建设。强化能源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力、天然气、光电等能源输配网络,加快实施深能保定京南热电联产项目、深能保定西北郊热电二期项目、易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能源项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高效利用体系和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水安全供应和保障能力。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区域功能布局优化和协调发展,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品质为先、宜居宜业新保定。

 23、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一廊一区一带”发展格局。“一核”即包括莲池、竞秀、清苑、满城、徐水以及高新区在内的核心功能区,强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廊”即以京雄保石发展轴为主线,以涿州、涞水、高碑店、白沟新城、定兴为节点的京雄保科技创新走廊,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开发带动;“一区”即以安国、望都、博野、蠡县、高阳等南部县市为节点的保南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以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带”即以涞源、易县、曲阳、阜平、唐县、顺平为节点的西部太行山生态文明发展带,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强生态涵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

 24、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开展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按照组团式布局,推动清苑、满城、徐水与主城区加速融合,加快路网联通,实现同城发展。积极推动城市立体化交通建设,建设城区大外环,对乐凯大街、二环路等进行快速路改造,形成主城区快速路网。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下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基本消除三环以内城中村。建设城市标志性街区、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景观,搞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打造城市水系,建设城市公园和沿街塑像,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古城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推进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东西大街等古城核心片区一体化保护和开发,打造古城“文化客厅”。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强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25、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继续实施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涿州、高碑店向中等城市迈进,支持其他县城和白沟向小城市发展,继续深化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县城的美誉度。积极推进乡改镇工作,倾力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地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整治农村乱占耕地问题。全面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工作责任制,提高保定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打造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27、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引领作用,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高标准建设智慧农业运营中心、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国现代中药农业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有机生产,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河北新发地、玖兴农牧、龙和工贸等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食品加工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保定农产品品牌计划”,推出一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

 28、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做大做强中心村,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5G等新基础设施进农村,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实施空心村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村庄硬化绿化美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山水保定建设行动,全面推进“百镇千村”景区化,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生态宜居全域大美乡村格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搞好乡土文化传承,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新时代青年人才“上山下乡”工程,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9、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持续完善产业、就业、科技、教育、社会兜底等长效扶贫机制,强化对易地搬迁扶贫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产业奖补、职业培训、防贫保障等帮扶措施。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乡镇予以集中支持。继续发挥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30、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征收公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九、全面深化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创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31、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和“小巨人计划”,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排查、清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提高企业家素质,保护企业家权益,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完善领导包联制度,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构建良性互动的亲清政商关系。支持企业协会、商会等在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2、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绩效管理,优化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重视对新经济、新业态的税收优惠。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提升国有投资平台运营水平。完善金融监管,支持保定银行做大做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33、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企业信用承诺制,完善争议协调解决机制。着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

 3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设立经济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抓好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压减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高质量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更好服务企业、服务部门、服务民众。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执法层次,完善执法流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公示制度,规范并大幅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标北京、深圳等先进地区营商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针对重点企业定制专门政策服务包,增强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吃拿卡要等破坏营商环境、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

 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区域协同开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35、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在全市开放高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推动保定高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环境,优化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创建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推进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为开发区、园区放权赋能,最大限度提升开发区、园区能级。明确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集群化发展。支持白沟箱包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支持保定申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支持高碑店、白沟、高阳申请保税物流中心布局,用好雄安自贸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放平台。

 36、加大外资招商力度。实施外贸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优化出口质量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全力执行外商投资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采取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合作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立足现有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定位招商,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着力引进立市立县的大项目。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贸易交易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京津冀区域开放平台和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办好高碑店国际被动房发展论坛等。

 37、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经贸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对外合作方式,加快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和装备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实施外贸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优化出口质量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

 十一、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高标准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38、筑牢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基础。以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动联控机制,建设传输通道城市污染治理一体化协同治理体系。深入开展燃煤管控、扬尘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等攻坚行动,严控工业污染排放,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一体化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县级以上城市完成雨污分流,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统筹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保护,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鲁岗污染处理厂二期、仙人桥再生水厂等建设工程。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消除垃圾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控体系。

 39、深入推进生态修复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大山体修复力度,推进矿山生态整治;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地表水置换、雨洪资源拦蓄、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着力解决地下水大漏斗问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突出抓好太行山绿化工程;开展清洁田园行动,推动生态化种植,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各类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0、建设绿色低碳标杆城市。继续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光电、风电的利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建设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加快被动房推广和发展。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建立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氢能示范和应用。提高城市树木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城市、绿色街区、绿色社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引导公民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41、全面提高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落实资源有偿使用、总量管理、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制度。围绕建材、化工、纺织、纸制品、橡胶制品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工业资源的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重点围绕尾矿、废石、煤矸石等各类工业固体废物,打造完整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阶梯水价等调控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以高阳循环经济模式为样板,开展“无废”示范县创建活动。

 4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等控制线划定工作,完善控制线制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文明积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

 十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文化作为保定之魂,繁荣古城文化,弘扬新时代保定精神,以文润城,以文兴城,建设“文化保定”,着力打造“文化精神传承高地”。

 43、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增强网络治理能力。

 44、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文化,加强红色遗迹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场馆建设。深入开展“保定楷模”“道德模范”“保定好人”评选活动,讲好保定故事,树立保定文明形象。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4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文化名家名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开展一批文化交流活动,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提升工程,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一批小型民间艺术馆、博物馆。推动西郊八大厂工业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市、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做好文物工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县级融媒体全覆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

 46、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告传媒、数字出版、文艺演出、影音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与北京文化产业对接,争取北京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向我市转移,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区)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出一批具有保定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步伐。

 47、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赋魂、艺术赋美、产业赋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旅游主要目的地。将文化植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开发一批旅游文创产品,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酒店和精品文化民宿,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购物街和特色店,引进一批文化休闲娱乐项目,争创一批5A景区。大力发展文化游、红色游、生态游、康养游,加速培育数字文旅、夜经济、文化论坛等新业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叫响“京畿胜境、醉美保定”品牌,擦亮“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片,扩大保定旅游知名度。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保定段。继续办好旅游发展大会。

 十三、努力创建高品质生活,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8、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计划,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发展慈善事业。

 49、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大学生留保就业创业、再就业帮扶等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生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直播销售、线上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和失业检测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

 5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提升发展、高等教育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学校建设。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引进京津等国内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高办学水平。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产教城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园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智慧校园,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城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1、推进健康保定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保定行动,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抓住北京医疗资源外迁的机遇,加大对接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引进、新建、托管、合建等方式,在每个县(市)至少建立1家三级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30家左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四医联动”,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和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加快建设安国中药都,建设国家中医药体验馆、国家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促进中医与康养结合,打造中医药强市。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组织指挥体系,提高应对能力。探索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鼓励社会办医,推广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2、发展壮大体育事业。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综合性体育场馆和专业场馆。充分利用“冠军之城”美誉和深厚体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竞技体育,争取落户一批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策划举办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开展群众体育,重视发展青少年体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

 5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做好城乡困难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型托育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实施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多元养老工程。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保定

 深入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54、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持续开展净网行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55、坚决保护公共安全。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精准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持续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

 56、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化信访制度改革,突出事要解决,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打造网上信访平台,构建阳光、透明、高效新渠道,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确保“北京不能去、河北不能聚、家里不出事”。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大治安防控设施投入,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罪犯分子的高压态势,构建打防管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

 57、着力建设法治保定。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力打造“法治建设高地”。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实施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地方立法,健全完善地方立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重要领域立法进程,完善促进和保障保定改革发展的法规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律师制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58、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优化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社区队伍建设,落实社区治理“十个全覆盖”。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和智慧交管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9、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党忠诚教育,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60、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政治巡察,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优化干部结构,加快推进干部年轻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务实求实、真抓实干。

 61、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侨务、对台和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扎实开展“双创四进”,完善“三项制度”。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推动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62、打好舆论宣传主动仗。着眼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全面加强宣传思想舆论工作。建立健全与新闻媒体合作沟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之间良性互动、深度合作。支持各级新闻媒体深入保定、了解保定、宣传保定,讲好新时代保定故事,传播保定声音。加强对社会热点舆论的引导,多做解疑释惑、凝聚合力的工作。

 63、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按照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制定保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推行清单管理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一项一项抓落实。深化重点工作大督查,有效传导压力,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全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而努力奋斗!

 来源: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 (编辑:保定政协)